經濟的發展, 雕塑公司 制造的城市雕塑也逐步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享受,這給公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同時也為城市雕塑提供了自身發展的舞臺。
在現代都市中公共藝術呈現為多種形態:在其實體對空間的占有、圍合或點綴上,可以是群體性或單體的雕塑、壁畫、裝置性作品、纖維藝術、鋪地藝 術、綜合效果的聲光藝術品,甚至建筑物本身;也可以是經過精心創意制作的并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性的一組水體裝置、一片綠蔭或幾條座椅、一個候車亭與幾個電 話亭、一盞路燈與幾個垃圾箱,甚至是一組社區單位的指示牌等,它們在成為藝術品的同時,可隨時給予居民、旅游者、行人、情侶、老人、兒童以觀賞、休息、交 流、嬉戲的滿足。
作為公共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的城市雕塑,是指人類在公共群體嚴肅而穩定的社會結構秩序中,在城市的公共空間環境里,以天然或人工材料加工、合 成,占有三維空間的、蘊涵精神功能的人工制品。城市雕塑有莊嚴宏偉的紀念碑,也有寓意深刻、情調優美的小品雕塑;既有表現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也有情趣 畢現的動物,它們代表一座城市的歷史積淀、文明神韻,記錄著時代政治、文化的浮沉、變幻,作為物化的歷史與文化,與建筑一道成為城市滄桑的見證者。優秀的 城市雕塑是“時代精神的凝聚”,被譽為城市的靈魂和“會說話的眼睛”。
一個城市的雕塑藝術面貌良莠的關鍵,不僅僅在于其題材、意蘊、構思與藝術表現水平的高低,而更在于能否與城市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得益彰,是 否與大眾相親和并產生互動。只有對城市雕塑給予更多的人文、生態價值的關注和呵護,使其更具有親和力,才能使城市更具人性,更符合今天大眾對大人文環境的 審美要求。
一、城市雕塑與自然、人文環境的融合
隨著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演進,人的生存空間正在發生質與量的變化。人類日益重視被自己忽略、破壞的生態環境,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共存共生 關系。城市雕塑應秉承中國傳統美學的自然和諧美,使雕塑與環境無論從藝術上,還是從開放式的人居環境的角度都能形成一種融洽與和諧的關系。因此,如何處理 好城市雕塑與它所處的地域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關系是影響雕塑與環境結合成敗的關鍵。絕不能把城市雕塑僅僅當作城市的“花邊”、“題花”、“附屬”的東西,而 應在設計時認真地了解、分析、研究該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經濟基礎、風土人情以及發展趨勢等諸多因素,努力使城市雕塑與城市建筑、人文景觀和 自然景觀有機結合,渾然一體,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啟迪。
藝術作為抒發情感的特殊方式,因地域文化等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地域文化和民族的氣質與個性導致了審美認識和審美理想的差異,從而在這種特殊的審 美理想追求中,建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形式。然而,綜觀我國近些年建立的城市雕塑,具有民族藝術語言、鮮明個性特色的作品并不多見。相當一部分作品給 人似曾相識的感覺;有些甚至就是一個圓或柱的組合,置于任何環境均可的“通用品”;更有甚者在一種造型上,根據業主的需要進行局部的增減,批量制作,作品 的名稱也可隨需而定。業主只當是件稱心的“藝術品”,殊不知它既不能反映一個地域的歷史、文化內涵,也不能反映一定的審美理想,更不要談與環境的和諧協 調。反映出的只是業主審美水平的低下,讓人對此扼腕嘆息,議論紛紛。
二、城市雕塑與大眾的親和
公共藝術創意之初衷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建立起與公眾親和、密切相融而生動的觀賞模式,使觀者和‘介入’其間者與藝術之間的主客體界面趨于淡 化,而在這當中使觀者的內在情感趨于愉樂與提升,使得公共藝術成為提供給公眾自由參觀,或可觸摸、依偎、甚至于攀緣其間的展示形態,以緩解城市高密度、高 層化建筑群構成的居住和辦公環境對人造成的壓抑和排斥,從而成為一種公眾性的生活的藝術”。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代表性形式更要注重其親和力的表 現。雕塑的親和力主要表現在強調雕塑作品與社會生活的融洽,強調作品與普通人生活情感的表達,強調觀者對雕塑的觀看、觸摸和參與,簡單地說就是讓雕塑不僅 僅塑造社會生活激昂高亢的瞬間,也要表現平凡樸實的生活;不僅僅表現英雄偉人的豐功偉績,也要記述普通老百姓不足以炫耀,但卻實實在在如影隨形的喜怒哀 樂;也讓人們不僅僅站在遠處仰視作品,也能深入其中,通過觸摸感知參與、發揮作品無盡的深意,從而讓觀者與創作者實現心靈和情感的互通,共同推進城市雕塑 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雕塑的親和力便是作品的生命力,那些親切的、充滿人文色彩的、真實自然的作品才是廣大群眾最大的需求,也才是我們生活最真實的表 露;仡櫲藗冇∠笊羁痰某鞘械袼茏髌窡o一不是生動、親切的,能使人們產生共鳴的。 |